戏曲简介
苍南民间八仙戏编辑
八仙戏是浙江省温州市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。在民间俗称打八仙、八仙庆寿,温州一带艺人统称之为八仙。苍南农村向有演大戏迎新春的习俗。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,村村镇镇锣鼓声不断,京剧、越剧、瓯剧、婺剧等唱腔把苍南农村闹腾得红红火火。苍南人演大戏时,在第一天演正本大戏之前,打过头通,还要“打八仙”(即演八仙戏),以讨个吉祥的彩头。
何谓八仙戏
“八仙”是一种吉祥小戏,也是在正戏开演之前演出的折子小戏,分“大八仙”和“小八仙”。苍南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汉族民间艺术普查中,发现龙港镇戏剧协会主席高福玉先生保存了15套“八仙”剧本,其中“大八仙”有《三张桌》(又名文武会)、《天官八仙》、《七星八仙》、《赐福》、《上寿》、《狮子鹤八仙》、《拾福》、《堆仙》(又名《奉蟠桃》)等剧目;“小八仙”有《万道金光》、《三星》、《抬寿》、《富贵长春》、《一文钱》、《上台盘》、《送子》等剧目。
不论“大八仙”还是“小八仙”,八仙戏的形式皆为神仙聚会,亦唱亦舞,主要内容是祈求赐福、庆寿、加官、送子、魁星点斗、财神进宝等。演出此类小戏,主要是为了祈求平安吉祥、生意兴旺、五谷丰登、六畜兴旺等。旧时凡遇庙会、修祠、圆谱等活动,或者地方上有喜庆之事,必打“八仙”,而戏曲演出团体如不会“打八仙”,就无人下订单请戏。为此,演出团体对此颇为重视,任何班社招收艺徒学艺,首先要学会“打八仙”中的跳加官。
八仙戏的渊源
八仙戏源于宋元杂剧和南戏,庄一拂《古典戏曲存目汇考》中称:“宋官本杂剧,即有《宴瑶池爨》。”元陶宗仪《南村辍耕录·院本名目》中载有《瑶池会》、《蟠桃会》、《八仙会》、《王母祝寿》等多种名录,元钟嗣成亦著有《宴瑶池王母蟠桃会》。明朱有炖著有《新编福禄寿仙官庆会》、《群仙庆寿蟠桃会》、《新编瑶池会八仙庆寿》等。刻于明代的一本戏剧和散曲合集《风月锦囊》(在我国失传已久、但在西班牙埃斯科里亚尔的圣洛伦索皇家图书馆保存着一种重刊本)第二十卷保存着朱有炖的《八仙庆寿》。清无名氏选编的《千家合锦》也选录了明传奇《长生记》中的《八仙庆寿》一出。明代教坊编演的群仙庆寿剧中,有《众群仙庆赏蟠桃会》、《祝圣寿金母献蟠桃》等剧目。日本的古典戏剧“能乐”剧本《谣曲》中,也保存着《西王母》、《东方朔》等剧目
此外,在明清小说中常有演出“八仙”戏的描述:《水浒传》第八十二回《梁山泊分金大买市宋公明全伙受招安》中,描述梁山好汉受招安后,皇帝大宴梁山好汉时,教坊司、礼乐司出演八仙庆寿的情景。明末小说《鼓掌绝尘》第三十九回中,描述五月十三日关圣生辰时,在三义庙正殿前搭戏台演戏,当正戏《千金记》开演前则先演了《八仙庆寿》。清乾隆年间进士赵翼《檐曝杂记》卷一“大戏”条中有一段文字:“……有时鬼神毕集,面具千百,无一相肖者,神仙将出先有道童十二三岁者作队出场,继有十五六岁、十七八岁者,每队各数十人,长短一律,无分寸参差。举此则其他可知也,又按六十甲子,扮寿星六十人,后增至一百二十人,又有八仙来庆贺,携带道童不计其数……”记述的便是“八仙庆寿”的内容。
如今浙南一带流传的“八仙”戏与宋、元时期的“八仙”戏有渊源关系,但两者之间有所不同。宋、元时期的“八仙”戏表现的是“神仙道化”和“隐居乐道”内容。到了明初,《蟠桃会》、《八仙庆寿》、《仙官庆会》等戏,则主要表现神仙庆寿和献瑞、驱邪,成为歌舞升平的吉祥戏了。从苍南得以保存的“八仙”剧本看,角色上仍沿用南戏的“生、旦、净、丑、外、末、贴”七种,但剧本本身几乎看不出有何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,仅是一种展演式的短本。从苍南现仍在表演的“打八仙”形式来看,内容上虽表现了西王母庆寿的热闹场面,但仅是一种热闹的吉祥戏,借其热闹的排场来烘托节令气氛,兼具祈福除煞的内容。特别是“八仙”中的“大八仙”,场面盛大,气氛异常热烈,需剧团的全班人马上场,也有向观众亮行头、亮角色、亮实力的作用。可见现仍在演出的“八仙”是从明代以后开始演变的吉祥戏。
2剧目和程式
编辑
在苍南得以保存的15套“八仙”戏剧本中,主要唱腔曲牌套数有:《点绛唇》、《新水令》、《油葫芦》、《天下乐》、《神鹤令》、《混江龙》、《步步娇》、《折桂令》、《雁儿落》、《侥侥令》、《收江南》、《园林好》、《喜迁莺》、《沽美酒》、《清江饮》、《刮地风》、《醉花荫》等。任何剧种的“八仙”戏声腔均以昆腔为主,故上述“八仙”戏的剧曲除在宫廷及民间演出流传外,在《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》及昆曲巨篇《集成曲谱》、《遏云阁曲谱》、《六也曲谱》等书中均有载录,而且大多曲谱都将《赐福》、《上寿》列为卷首。《堆仙》所用的《新水令》、《水仙子》、《雁儿落》、《沽美酒》、《清江饮》等曲谱,被乾隆年间刊行的《缀白裘》列入杂剧部。
“八仙”诸剧的表演大同小异,或简或繁,离不开仙官赶赴蟠桃会等情节。但各类剧目中出场的仙官并非全都是以铁拐李为首的中八仙,而是以福、禄、寿三星和文昌星唱主角的较为普遍,《赐福八仙》则以下八仙之一的东方朔唱主角,只《堆仙》(又名《奉蟠桃》)一剧,由吕洞宾等中“八仙”为主角,表演时,八位仙人的戏服和冠帽皆有固定的色彩配搭,制作精美。这八套服饰,被称为“八川一堂”。
《文武会》是最常见的“大八仙”,是旧时剧团的必备剧目,演出程式较为讲究,至少要有25名以上演员才能完整表演,主要布景是场上寿字摆开三张桌子,桌上再摆三张靠背椅子,桌前、桌后各摆一排长凳,搭成三层莲台。
主要演出程序是
:“蟠桃会”、“跳魁星”、“跳加官”、“跳财神”、“拜堂”共五项内容。全场戏中最精彩的部分是“跳魁星”、“跳加官”和“跳财神”。演出中的魁星、财神、文武加官都是戴面具上场,其表演动作与戏曲表演中的手、眼、身、法、步多有不同。“跳加官”像是一种独特的舞蹈,“跳财神”又像一出现代的哑剧小品表演,虽有固定的表演程式,但生动活泼,又不一定完全受程式所局限,表演时,双脚成大八字,双膝弯屈半蹲,一步一跳,这种表演形式可追溯到傩舞、傩戏时期。